查看原文
其他

收获!华师国家级“金课”建设再结硕果!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
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等

15门课程在总数限报的情况下入选

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课程1门
线下一流课程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7门

和小诗一起来看具体有哪些“金课”吧



践行“互联网+教育”

线上线下混合式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用心打造一流课程



线上一流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课程旨在引导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融合的历程及特点;掌握CorelDraw、Surfer、Celestia(星空遨游)、Google Earth、Stellarium(虚拟星象仪)等富于地理学科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开展课堂教学。围绕“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概述”、“地理图像资源的优化设计与制作”、“ Celestia(星空遨游)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运用”、“ Stellarium(虚拟星象仪)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运用”、“ArcGIS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融合”、“应用软件(APP)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融合”七大专题帮助学习者了解现代地理教学媒体的发展,体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的操作,设计现代地理媒体课堂,提升现代地理教学技能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兰科植物传粉与保护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本项目以部分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为例,利用unity3D、三维数字采集还原、全景摄影、无人机航拍、测绘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将珍稀濒危植物的形态特征、种群分布、生境选择、传粉策略及生殖对策、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核心要素虚拟仿真,形成操作性、交互性、沉浸感极强的虚拟仿真项目。学生通过该项目能够身临其境观察了解这些植物的花部器官构造与组成以及演化趋势;并能帮助学生掌握主要花部性状的分类依据和识别要点;通过花部结构与传粉策略之间的关系,直观地了解其生殖策略、兰花濒危的机制与保护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从讲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线下一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该课程打造“有知・有味・有感””的“原理”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课程在已形成的专家指导型、校际联合型、多课联合型、中学大学衔接型备课的基础上,探索“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针对同一专题,跨校邀请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和研讨,抓重点、破难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同时,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开展分众化教学,沿着学马列、悟马列、传马列的思路,打造“学马列﹒读原著”实践教学品牌,开展名家导读马列经典、“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色征文评选、“马列原著百生讲”活动。实践活动方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开通了“桂子山上思政说”微信公众号,不断满足学生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要求。该课程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分众化教学与分众化考核相统一,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始终。评教机制健全,反馈及时,有效促进课程循环改进



《教学论》


该课程从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编写便于学生自学、教学过程组织突出学习中心和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效果评价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为重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地落实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在教材编写及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中,注重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的设置)、提供帮助学生思考的资源(如教材中“拓展阅读”栏目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更多地以归纳的方式而不是演绎的方式理解教学原理;注重案例教学和知识的实际应用等。课程建设从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教材编写将纸质文本资源与二维码数字资源关联、教学过程组织将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结合等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该课程大量的案例、素材、专家讲座等,是由项目组成员亲自到中小学采集或自己制作。有些资源是来自项目组成员与实验学校合作研究的成果。



《外国文学(1)》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东西方二分模式,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作为整体,并贯穿着比较文学观念;充分利用学科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和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等平台资源,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生境界。秉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站在学术前沿,进行课程国际化和专题式授课的探索,以科研促教学。以对文学作品相关问题的分析带动文学史的学习,精选一些经典的作家作品作为专题加以讲授和研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阐释作品,并围绕作品中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和争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和展示相结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和对话,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合作精神。该课程使用多元评价指标及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课堂发言和讨论、论文写作、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的成绩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前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20%,考试占40%),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



《数学分析1》



该课程依照“课程组+名师引领+骨干教师群体+梯队”的团队构建原则,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的数学分析高水平课程团队,实现了课程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互相促进转化的良好态势,促进队伍建设的良性、稳定的发展。将课程群思想融入课程体系的改革,形成了有利于不同层次数学人才分类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教学平台。突出师范特色,基于课程内容,构建了有利于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课程实践活动《分析学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学》。以实现“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为目标的课程资源建设,有效促进课程多种教学模式开展的同时,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地学习,尤其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辅助性资源。



《线性代数》



课程资源具有先进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易用性等特色,且覆盖了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全方位服务。课程中的7套学科工具软件均是为线性代数的信息化教学而量身打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产物,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团队编写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和几何特色。教材中介绍了14个线性代数应用案例,实验系统中设计了13个数学实验,创新性地将数学实验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并对代数中的一些主要概念给出了几何解释,设计了大量创新性几何题,实现了代数与几何的深度融合。课程中的BPSN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大学数学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新途径,ISIG学习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X+ICF”价评模式改变了传统评价模式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平时成绩的评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现状,实现了过程考核,实现了考学结合。这3种应用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线性代数课程的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分子生物学》


该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和实际学情,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建设分层学习资源,延展课堂有限时空,打造课内外结合教学新形态:云课堂汇集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师生共享平台;QQ群拓展师生探讨交流空间;学习通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活动;kahoot平台将测试变身为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还助力形成有迹可循的全过程评价模式。该课程合理定位师生角色,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创设多样化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思维和频繁参与;注重选取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分析,以开放性问题替代封闭式问题重构课堂教学,解除学生思维禁锢,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倾听、表达,突破传统课堂偏重培养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初级认知能力的局限,启迪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精心梳理教学内容,将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素材以及科学史和研究前沿资源,作为切入点进行充分挖掘、交织与升华,拓展为与实际教学息息相关且环环相扣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并依托省、校级两个教研项目深入探索理工类课程思政开展模式,达到示范引领效果。



线上线下一流课程


《家庭社会工作》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身边事”为引线,通过工作坊、感悟分享、角色扮演、情境雕塑等情感互动体验学习为主,实现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的课堂模式,使知识和情感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形成了高阶情感对话课堂。课程教学评价采用线上线下,贯穿始终考核,不限于课堂测验,包括线上学习、论坛提问、课堂笔记、课程展示、课后线上作业等,形式多样,贯穿学期始终。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从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到信息素养养成、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从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该课程非常适用于师范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相融合,实训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安排了24个线下课堂学时,开展了7个项目的实践训练,这在国内相关课程中实属少见。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了多元、合理的学习活动,综合应用了项目式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与研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文学批评》



课程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学情的全流程动态把握、分析解决了人文学科混合教学实施中两种交互转换时机把握这一关键问题,借助分层分类干预促进了全班同学的发展,实现了人文学科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课程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确立参与度、学习效果、进步度三个维度,通过多元评价主体促进协作,着眼于思维训练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建设性反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从解决教学问题出发,课程不断吸纳教育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的前沿理论改进教学,再将教学实践转化为行动研究,5年间完成了1.0版本到4.0版本的迭代,从1.0版本“三阶式翻转课堂”,到2.0版本“基于移动端的文学批评”、3.0版本MAC混合教学模式,再到4.0版本“1+N”混合课堂,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环境与健康》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课程将发展热点与日常生活结合,不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环境与健康知识,既有大众性的,也有专业性的,不同层次的知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能力与情感结合的教学方式,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创新明显。课程建设有MOOC,是2018年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有主讲教师精心制作的PPT和教学视频,还有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学生课程论文、演讲报告、测验考试题库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方便自主学习。课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爱自然、懂环保、善健康”的合格公民,使之以健康的体魄投身到“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并能做出自己应有的积极贡献。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课程融入TPACK要素设计课程内容,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将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与技术素养有效整合,更好将理论付诸实践。线上学生在华师云课堂、MOOC平台自主学习生物学教学资源,基于SPOC开展翻转课堂,线下于智慧教室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创设生物学教学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深度学习,理解生物学教学核心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知识迁移等高阶能力。学生学习PBL学习策略、生物学教学知识后,进行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检验学习效果,创新了师范生培养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学案成绩、线上学习、课堂汇报、教育见习、期末无纸化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



《心理学:我知无不言,它妙不可言》


点击图片,走进慕课


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在讲授、讨论、反思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云端一体化教学空间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在研讨课中采用心理剧表演、心理实验等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有吸引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多重互动体验式教学手段在吸引学生、优化教学的基础上,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方式。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到“通识+专业教育”,从“课堂为主”到“课内外结合”,从“结果评价”到“结果+过程评价”的四个转变。


课程根据混合式课堂学习者的行为数据,课程建设团队尝试探索学习者参与混合课程的持续学习意愿和行为的趋势,探讨优质混合式课程具备的特征,为今后混合式课程的建设提供新思路。课程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课堂互动工具“微助教”大大增强线下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基于微信的课堂签到、答题、讨论等功能将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嵌入到教学全过程,打造师生互动、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做低头族,真正融入信息化时代的高效课堂。


课程突出“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理念,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品德修养的养成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课程通过深入遴选知识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与课程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疑问和思想困惑,不断提升青年一代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育人为本,履行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奉献情怀,培养有情怀、有关怀、有操守的教育工作者,以辐射一代代青年学子,让心理学的温度惠及社会,实现课堂教学中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双育人功效



《信息检索导论》


课程以“系统原理+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为主要理论知识模块,以“技能+系统开发”为主要实践内容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教学改革完成线上视频、课件及线上实验实训平台的开发,创建体系完善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也弥补了线上资源在实操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不足课程凝练三个培养方向,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基础,选择技能型、技术型和研究型三个方向,课程建设则以教材选择、导师配备、实践支撑为保障。指定图情和计算机技术领域两本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选择关键章节学习;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背景创设个性化培养方向,学生参与老师相关项目进一步训练。课程形成了“线上基于云平台进行问题/任务驱动式导学+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互动+课后实验实训辅助反思”的教学模式,问题始终贯穿,注重学生参与、合作、探索和思考。课前利用线上资源进行任务导学,线下教学使用案例教学、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支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课后在理论思考题和实验实训平台辅助下进行应用反思,以课程设计开发的实训平台为抓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课程采取线上学习行为和线下综合表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例如课程小测试,分组任务,讨论等,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强调学习过程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


我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拥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校内SPOC课程1062门。2019年我校心理学院田媛老师团队《心理学:我知无不言,它妙不可言》获得“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一等奖;音乐学院赵洪啸老师团队《生活中的自制乐器与演奏》获得“首届中国大学最美慕课”二等奖,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和爱课程网平台进行了展播。

学校目前已有40多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线,8门慕课被评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打造了《普通心理学》和《色彩信息魅力》2门全英国际化慕课课程,已获准在中国大学MOOC国际平台上线,面向全世界开放。2020年9月还启动建设了《乡村教育发展》、《武汉“四史”教育》7门等社会实践类课程。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华师人重温那命运与共的抗疫时刻!

上线了!快来抢订“华中师范大学”强国号

榜样!华师三名学子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今天,祝他们节日快乐!

超燃!超帅!华师2020年运动会精彩瞬间~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苏琬童  余洋洋(实习) 汪露(实习)方晓芬(实习)

信息来源:本科生院

审校:刘志强

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一起为华师点亮“分享”+“点赞”+“在看”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